释名:
中医名神劳,因长期神情紧张,劳神思虑过度,导致阴阳失调,神气亏虚。以神疲、失眠、健忘、头晕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。
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病诸侯》曰:“心劳者,忽忽喜忘。”心劳,即元神伤劳。
临床表现
(1)多见于青、中年瘦长虚弱型脑力劳动者。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密切联系,且每因心情不好、思虑过度、休息不足等而使病情加重。病情缓慢迁延,病程在3个月以上。
(2)以精神易兴奋、激动,脑力容易疲劳,但神志清楚为特点。
(3)有头晕头胀,头痛心烦,失眠多梦,寐寤节律紊乱,醒后仍疲乏,健忘,注意力不集中,用脑不能持久,对某些事物易于引起兴奋和激动,回忆联想增多而难以控制等心神症状。并可伴食少、汗多、心悸、乏力、梦遗等症状。
(4)各项检查正常,可排除或不因器质性疾病所致。
3病因病机
精神因素是诱发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,凡能引起持续紧张心情和长期内心冲突,是精神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,都可使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而致病。中医认为主要原因是思虑劳倦,内伤心脾,以致血不养心或心肾不交。
辩证
(1)气血不足证:精神疲乏,面色少华,夜来不易入睡,寐则多梦易醒,惊悸,健忘,容易出汗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。
(2)阴虚火旺证:头晕耳鸣,惊悸,虚烦不寐,或稍寐即醒,健忘,口干咽燥,手足心热,出汗,遗精,腰酸,舌红。
(3)肝火上扰证:头晕而病,不能入寐,早醒,易烦易怒,面赤,耳鸣,或伴有胁痛、口苦,舌苔黄。
(4)痰热内蕴证:头晕目眩,心中烦闷不舒,睡眠不实,脘腹痞满,呕吐痰涎,小便黄,大便秘结。
治则
气血不足者补益心脾、益气养血;阴虚火旺者养肝益肾,滋阴降火;肝火上扰、痰热内蕴着清热泻火,化痰宁神。
处方
神门:腕横纹上;内关:腕横纹上2寸;太溪:内踝与跟腱中;三阴交:足内踝上3寸;足三里:外膝眼下3寸。
加减
气血不足加心俞、脾俞;阴虚火旺加太溪,大陵;肝火上扰加太冲,百会;痰热内蕴加中脘、丰隆;心悸、胸闷加膻中、心俞、厥阴俞;失眠、健忘加百会、安眠、四神聪。
方义
重在养心安神、调和阴阳。神门,内关分属心和心包二经,以养心安神为务;太溪属肾经,配神门、内关交通心肾;足三里属胃经,理脾和胃;三阴交属脾经,又与肝、甚二经交会,理脾、养肝、益肾,总体调和阴阳。
补泻
气血不足者,补法;阴虚火旺者,平补平泻;肝火上扰,、痰热内蕴者,泄法。
砭术手法
循经络皮部,头顶及头后部,百会、风池及天柱区;小腿外侧足三里;小腿内侧,三阴交。刮法为主,兼之点摩。
用砭砧或砭椎擦、叩太溪、三阴交、足三里,每日早晚各一次,每穴5分钟。长期于双手腕部佩戴砭石手串,以对神门、内关施感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