砭石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尤其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,在我国古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但由于种种原因砭石疗法曾一度销声匿迹。近年来,随着砭石佳具一泅滨浮石的重新发掘及其在临床上取得的显著疗效,砭石与砭术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关注。鉴于此,有必要对砭石、砭术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研究,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。砭石与砭术的渊源及历史地位砭术产生于新石器时代,是一种用尖石、石片或陶瓷碎片刺割或按压体表的外治法。在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《帛书·脉法》:“用砭启脉者必如是,痈肿有脓,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。”说明古人是在实施砭术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体经脉,可见砭术历史之久远。《山海经》云:“高氏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哉石”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砭,以石刺病也”《黄帝内经》中多处提及砭术,在《灵枢·玉版》中载:“故其已成脓血者,其唯砭石被锋之所取也。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云:“故东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。鱼盐之地,海滨傍水,其民食鱼而嗜咸,皆安其处,美其食。鱼者使人热中,盐者胜血,故其民皆黑色疏理,其病皆为痈疡,其治宜砭石,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。西方者,……其治宜毒药,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。北方者……,其治宜灸,故灸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,……其治宜微针,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。中央者,……其治宜导引按跷,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。”从以上记载中不难看出,古人将砭、药、针、灸、导引按跷划分为各成一脉的独立医术,共同构筑了完整的中医体系。而后世一些医书,将针、砭混为一谈是错误的。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云:“针有悬布天下者五,黔首共余食,莫知之也。一曰治神,二曰知养身,三曰知毒药为真,四曰制砭石大小,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。五法俱立,各有所先”说明制作砭具是古代医家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,可见砭术的重要地位。直接描述砭石产地的古代文献当属《山海经》。《山海经·东山经》中记载有两座山上有砭石“又南四百里曰氏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簌石。诸绳之水出焉,东流注于泽,其中多玉石。”;“又南五百里曰鬼丽之山。上多玉石,其下多篇石。”从对地理位置的描述来看,洒滨浮石的产地泅水之滨与《山海经》所述的高氏山和尧丽山的位置相距不远ll]。史载齐鲁大地,公元674、526、494年共有三次大疫。如果这些疫病与“痈疡有关,那么恰与《内经》所说“东方之域,其病皆为痈疡,其治宜砭石。”,“故砭石者从东方来”相吻合[2]。杨上善在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中注释《素问·血气形志》篇中“病生于肉,治之以蔑石”时也提到:《山海经》曰:高氏之山,其上多玉,其石可以为砭哉。堪以破痈肿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