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,全称为"原发性高血压病",以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(血压:140/90mmHg或18.6/12kPa以上)为主要表现。
【临床表现】
高血压病早期约半数病人无明显症状,常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。如血压波动幅度大时,可有较多症状。常见头痛、头晕、头胀、眼花、耳鸣、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。
【病因病机】
病因多与遗传、年龄、体态、职业、情绪、饮食有关。
中医认为肾虚、肝风是本病的发病机理。近年来,多有报道在饮食中一些添加剂,动物饲料含有的一些有机物质是导致高血压的直接因素。
【诊断】
以安静状态下多次测量动脉血压增高为依据。同时关注心、脑、肾、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。
【辨证】
1.肾虚阳亢
眩晕头痛,头重脚轻,耳鸣,五心烦热,心悸失眠,健忘,舌质红,苔薄,脉弦细而数。
2.肝火亢盛
眩晕头痛,惊悸,烦躁不安,易怒,面红目赤,口苦尿赤便秘,舌红,苔干黄,脉弦。
3.痰湿壅盛
眩晕头痛,头重,胸闷,心悸,食少,呕恶痰涎,舌苔白腻,脉滑。
4.气虚血瘀
眩晕头痛,面色萎黄,心悸怔忡,气短乏力,纳差,辱甲青紫,舌质紫暗或见有瘀点,脉弱或涩。
5.气阴两虚
眩晕头痛,面色 白,耳鸣心悸,动则气喘,甚则咳喘,腰腿酸软,失眠多梦,夜间多尿,时有浮肿,舌淡或红,苔白,脉细无力。
【调理】
1.治则:降压活血,益阴补气,清肝降火,祛痰化湿。
2.基本操作及处方
a.使用砭砧或砭尺在肩井穴位置施以拍法;
b.使用砭板弓背在头后太阳皮部、头侧少阳皮部做刮法;
c.大椎周围擦法;
d.三阴交、合谷点压;
e.百会、四神聪、风池、中脘守法。
3.加减
肝火亢盛加行间、太溪点刺;痰湿壅盛加丰隆、足三里点压;气虚加膻中守法;血瘀加血海、膈俞点压;肾虚加命门、下脘守法;心悸加内关、神门点压。
4.方义
肩井为交会穴,属足少阳,交手少阳、足阳明、阳维脉,是降血压的要穴;太阳、少阳皮部的头部刮法可降血压、清肝火、利头目;大椎穴周围可疏通头项部血液流动,通督脉,升阳降浊。百会居于巅顶,为诸阳之会,并与肝经相通,可平降肝火;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,调补脾、肝、肾;合谷清泻阳明,理气降压。
【特别说明】
本病分为原发和继发高血压。关于继发高血压,要配合原发病症共同调理,不可单纯依靠本节的治法。
【注意事项】
砭术调理高血压降压迅速,故每次调理不可超过15分钟(守法除外)。每次降压不可超过20mmHg.因血压过高者,下降的速度太快,会产生不适应感,偶尔头晕加重。砭术调理高血压,不会造成血压降至正常以下。
【病案举例】
王先生男46岁 医师2007年12月
患原发性高血压病8年,父母均有高血压病史。服用降压药维持,仍高于正常值30mmHg以上。停药测量血压:200/130mmHg.头晕轻,头痛重,纳可,眠可,体态正常,身高1.77米,体重78公斤。舌淡红,苔薄黄,脉和缓,稍有弦细,二便正常。
砭术调理首次前停降压药3天。12月15日上午9时测量血压:190/140mmHg,随即施以砭术调理。使用砭砧在肩井穴处施以拍法,使用砭板弓背在头后、头侧施以刮法。患者自觉头痛消失,但头晕恶心。停止调理后6分钟测量,血压:140/90mmHg.即嘱服凉开水300ml,靠卧休息。观其面色微显苍白。
分析:因患者已习惯高血压状态,突然降至接近正常值时无法适应,故出现头晕恶心表现。
后调理每日进行1次,每次10分钟,未出现不适。12天后(其间未服任何降压药物),头晕头痛等症状消失。后动脉血压一直维持在140/90mmHg与130/80mmHg之间。